搜索

您的关键词

学院简介
       农学院是河南农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学术积淀和文化底蕴深厚。学院秉持“服务三农”的办学目标和“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建设以农为优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目标指引下,坚守办学初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精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农业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
       学院肇始于1912年河南高等学校改办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6月,与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同年7月更名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设文、理、法、农四科,农科下设农艺系。1930年9月,河南中山大学更名为河南大学,将农科改为农学院,下设农艺系。1952年8月,河南大学农学院从河南大学分离出来,独立为河南农学院,设有农学、森林二系。1961年8月,土化系(资源与环境学院前身)、植保系(植物保护学院前身)和新成立不久的生物物理系(次年被撤销)与农学系合并。1971年8月,农学系随学校迁到许昌新校址—原许昌地区农场,组织劳动建校。1975年,农学系增设烟草专业(烟草学院前身)。1980年,农学系设置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1982年秋,农学系全部从许昌搬回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名为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新增环保、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与科学技术前身)、农业微生物等本(专)科专业。1994年12月,农学系、烟草系合并为农学院。2000年,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获批,实现了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建设零的突破。2005年以后,植物系、烟草系先后从农学院分离出来,独立建院。
       经过百年的磨砺积淀,农学院已发展成为河南农业大学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现设农学系、作物育种与种子科学系、作物生物技术系、中药材系、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中心、智慧农业系6个系和1个中心实验室,包含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筹)、南繁研究院,有教职工23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08人,正高级职称68人、副高级职称43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原学者6人、“中原大工匠”2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0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0人、中原基础领军人才3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3人、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学院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河南省高校唯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围绕作物学设立了作物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与新品种选育、作物优质高效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生态与资源高效利用5个学科方向。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硕士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农学(新农科绍骙创新实验班)、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药学、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科学等7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其中,农学专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河南省名牌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92人,研究生744人,在站博士后68人。学院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入实施弘农文化育人工程和“三全育人”模式,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学院团委荣获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1人曾获第四届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王灵光、吕伟增分别于2011年和2020年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魏成雨于2021年荣获“中国好人”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学院秉承开放办学理念,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做访问学者。近年来,连续主办七届“黄河论坛”、3次国际学术会议、5次全国性学术会议。2020年,学院举办中亚五国农业国际合作论坛—作物学学科建设与现代化农业论坛,增强了学科服务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
 (以上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