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学院新闻
       3月20日,在海南三亚举行的2025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公布了“2024年寻找高产玉米测产活动”中黄淮海区高产品种榜单。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我院专家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培育的五个玉米品种——康农8009、君育136、豫单883、MY73和九圣禾6116成功跻身榜单前十名。
       此次测产活动由中国种子协会于2024年9月发起,旨在推出一批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的玉米品种,帮助农民科学选种用种。活动吸引了20家种子会员企业、25个品种和25个地块参与,覆盖了东华北、黄淮海和西北三大玉米种植生态区。在黄淮海区域的玉米生长季,尽管部分区域遭遇了旱涝急转、锈病、青枯病、穗腐病、倒伏、空颗、花粒、畸形穗等多重灾害的叠加影响,我院培育的品种凭借其卓越的大田表现、综合抗性、稳产性和丰产性,赢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最终在25个参评品种中脱颖而出。
       康农8009、豫单883和MY73由汤继华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培育,君育136出自陈伟程教授团队,九圣禾6116则由李浩川教授团队研发。这些品种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学院在玉米育种领域的深厚积累,也展示了学院科研团队在应对复杂气候条件和病虫害挑战方面的强大科研实力。
       学院玉米育种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吴绍骙教授提出的“南繁北育”理论突破了育种的时空限制,开创了我国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这一理论不仅孕育出一批又一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还推动了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的建立,极大加速了玉米、水稻等作物的育种进程。
       师承吴绍骙的陈伟程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河西走廊是我国玉米种子生产的最优生态区,开辟了新的玉米制种基地,并选育出第五代玉米代表性品种“豫玉22”,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陈彦惠、汤继华等人为代表的学院“玉米人”在科研前沿接续奋斗,瞄准玉米种业“卡脖子”难题,围绕机收玉米、玉米杂种优势解密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选育出了“豫单9953”“MY73”等一批优秀品种。其中,汤继华教授团队培育的“MY73”已成为当前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