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裴丹、任妍)5 月 12 日,应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CIMMYT - 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兼农学院副院长陈锋教授邀请,CIMMYT 小麦病理学团队首席科学家 Pawan Singh 、CIMMYT 科学家 Xinyao He以及巴基斯坦奎德 - 阿扎姆大学助理教授、CIMMYT - 中国办公室兼职科学家 Awais Rasheed到访我校,围绕小麦麦瘟病全球现状、小麦赤霉病研究以及小麦基因组学等主题开展了系列报告。陈锋教授主持活动,农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并参与了交流。
Pawan Singh教授分享了“Wheat blast — a global status update”专题报告。他通过数据展示了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小麦病害如条锈病的传播和对全世界小麦产量的影响,指出中国已成功开发出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中国和印度正在通过建立监测平台和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积极应对可能的病害威胁。并就中国2023年小麦全球产量第一但是出口并非第一的问题与师生展开了讨论。
随后 Xinyao He 教授以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earch at CIMMYT” 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小麦赤霉病抗性研究领域的成果。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克隆技术等,阐释如何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育种工具,总结了已报道的抗性基因如
Fhb1、Fhb7 等的来源、应用情况及面临的挑战,包括
Fhb1 抑制因子的影响。他强调,通过多基因聚合策略实现抗性遗传模块的协同表达,能让植株建立广谱抗病屏障,为应对病原体进化及毒性变异提供关键方案。
最后,Awais Rasheed 教授围绕小麦基因组学在提升营养品质与健康效益领域的研究进行了 “Wheat Genomics for Nutritional Quality and Health Benefits” 主题报告。他系统介绍了阿魏酸的 GWAS 研究,通过鉴定稳定遗传位点并开发 KASP 标记,为改善小麦抗氧化特性提供了分子工具;针对全球小麦铁、锌营养不良问题,展示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 BRUTUS 基因家族编辑)显著提升谷物矿物质含量的突破性成果,部分株系铁含量达目标值 3 倍以上;此外,结合高通量测序和低成本育种芯片(如 NovoChip-5K 平台),阐述了转化基因组学如何加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基因组选择在育种中的应用,强调跨学科协作和数据共享对突破当前育种瓶颈的关键作用。报告为通过基因组技术培育功能性营养小麦提供了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在提问交流环节中,学院师生围绕小麦抗病基因的跨国研究差异、种质资源国际合作模式等议题踊跃提问,结合自身国家农业发展需求与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Xinyao He、Awais Rasheed等专家针对留学生提出的区域性育种挑战耐心解答,鼓励他们成为中外农业科技交流的桥梁,将国际前沿技术与本土农业需求相结合。
座谈中,Awais Rasheed教授高度评价中国在小麦基因组学研究及育种实践中的突出成果,强调通过深化人才互访、数据共享及跨国协作,整合CIMMYT全球种质资源与中国育种技术优势,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挑战。农学院副院长陈锋教授总结指出,此次中外专家围绕小麦麦瘟病预警、赤霉病抗性基因聚合、营养品质基因组改良等前沿议题的深度交流,不仅推动了抗病分子标记开发、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等关键技术的跨界融合,更通过搭建“本土需求—国际平台—技术转化”的合作桥梁,为学院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影响力注入了新动能。
编辑/钱青秀 签审/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