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祝贺!师从柴继杰教授,博士期间一作发Science等期刊!入选第十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名单!

溪远讲植物科学
2024年12月20日 01:40

近日,中国农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等公示一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拟入选名单,其中,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贾奥琳入选,在次表示祝贺!

中国农学会推荐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候选人公示

根据相关要求,我会组织开展第十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推荐工作,拟推荐马世祥等5人为第十届(2024-2026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候选人。

图片

图片

贾奥琳的科研历程:

 “选择很多,但适合的只有一个”,这是清华大学2023届优秀毕业生分享会上,贾奥琳送给学弟学妹的一句话,这也是她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思考。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贾奥琳是洛阳人,出生于1992年,2023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取得博士学位。还没毕业时她就收到了多所985、211高校的offer,在众多选择中,她选择回到家乡,接受河南农业大学的邀请。

  贾奥琳的主攻方向是小麦抗病研究,她说,回到河南是一场与家乡的“双向奔赴”,“把自己的事业与家乡的发展融为一体,是一件幸福而浪漫的事情”。


两个月建成蛋白质研究实验室,填补我校空白


图片

  “这是观察细胞的显微镜,这是操作台,这是病毒培养箱。”1月25日,河南农业大学第一实验楼内,贾奥琳热情而认真地向记者介绍学校“新成员”——小型蛋白质研究实验室,这是她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后牵头创建的,填补了我校的空白。

  蛋白质研究实验室是做什么的?贾奥琳介绍,简单说,在这里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蛋白的三维结构,以小麦抗病蛋白为例,观察到它的三维结构后,可以更精准、更高效地了解抗病蛋白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利用它,进行抗病蛋白改设计改造以及新型抗病设计育种,这一技术全国领先。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实验室从筹备到落成只用了2个月,速度惊人。其间既有贾奥琳的高效推进,也有河南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各种手续审批全程“开绿灯”。

  河南农业大学的全力支持也源于对贾奥琳的信任。贾奥琳本科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取得农学、金融学双学位;因在校期间表现优异,获得保研名额,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深造;硕士毕业后她到北京大学邓兴旺院士实验室交流学习一年,并被清华大学录取攻读博士,读博期间,师从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柴继杰教授。

  求学期间,她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多篇论文,博士期间,有两项科研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

  2023年9月,贾奥琳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的第三层次杰出人才,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放弃多份offer,她与家乡“双向奔赴”

图片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科研成果,还没毕业,国内多所985、211高校就向贾奥琳抛来了橄榄枝。没有太多的纠结,她最终选择回到家乡。

  “回到河南,有太多‘不得不’的理由。”贾奥琳说,她与河南,与河南农业大学,是一场“双向奔赴”。

  首先自己生于河南,长于河南,这份家乡情怀是任何城市无法替代的牵挂。

  其次河南是农业大省,又是小麦的主产区,在应用研究方面,河南优势非常明显,但在理论研究上还有欠缺,影响了河南在全国农业领域的科研地位,这让贾奥琳经常为家乡“抱不平”。“想为家乡农业科研进步出一份力是一种本能,而且,从更高的层面看,河南是中国粮仓,助力河南农业发展,也是助力国家‘端牢中国饭碗’。”

  此外从发展机遇看,近年来河南发展越来越好,人才补贴、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支持人才引进的政策越来越多,平原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平台的落成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所有硬件和软件,都让她看到了河南的机遇与未来。

图片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为吸引人才,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和两名副校长来到北京,当面邀请贾奥琳,双方畅谈了未来的规划,十分投机。“我深深感受到来自家乡和河南农业大学的诚意,很温暖,很鼓劲儿!”

  得知贾奥琳决定回到家乡工作,不少朋友和老师表示理解,贾奥琳说,这是来源于科研工作者的“默契”。

  “科研工作者的幸福不在于平台有多光鲜,而在于去到一个更需要我们的地方,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贾奥琳说,成就感、价值感是她做职业选择时的关键考量因素。


庆幸当时的决定,期待更多科研人员回到家乡

图片


  “很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工作4个月后,贾奥琳感慨。她说,多年前她曾来过郑州,这次回来感觉郑州变化太大了,尤其是龙子湖大学城的建设规划超前,环境优美,硬件先进,令人惊叹。“回到家乡4个月了,我的工作状态很好,生活幸福指数很高。”

  关于未来贾奥琳有很多设想。

  她说,首先会发挥专业特长,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做出标杆性的研究成果。第二,建立河南农业大学蛋白质研究公共平台,填补学校的空白,提高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第三,建立小麦抗病鉴定公共平台,目前全国范围内这类平台并不多,希望该平台能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甚至河南的一个窗口,为全国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支持和服务。第四,做好一名教师的本职工作,为农业发展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

  河南农业腾飞正当时。近年来,河南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持续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开创了河南省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这也为农业科研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采访中,贾奥琳还提到,自己回到河南4个月以来,就有不少优秀的农业科研人才打电话咨询河南的情况,并表达了来回乡工作的意愿。

  “不只是农业领域,相信随着河南的发展以及更多人才的带动,一定会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返回家乡,为河南发展贡献力量!”贾奥琳说。

贾奥琳,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柴继杰教授,研究方向是植物抗病蛋白结构,课题围绕发现植物免疫第二信使和植物免疫受体TNL/TIR水解酶活性开展。读博期间发表3篇文章,其中两篇为Science一作一和一作二。曾获得清华大学“小研之星”等称号。

2022年7月,清华大学、科隆大学、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背靠背发表两篇研究长文,对上述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题目为“植物新型抗病信使的识别和作用机制”(Identification and receptor mechanism of TIR-catalyzed small molecules in plant immunity)和“植物TIR类抗病蛋白产生小分子信使及其催化机制”(TIR-catalyzed ADP-ribosylation reactions produce signaling molecules for plant immunity)。这两项研究发现了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两类新型植物免疫信号分子,可以作为通用的天然免疫分子来抵御多种植物病害,该研究为育种家培育更高抗病能力的作物和科学家设计更具保护能力的小分子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片


图片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柴继杰教授、德国马普研究所Jane E. Parker教授、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常俊标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韩志富副研究员为两篇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8级博士生黄诗嘉和2019级博士生贾奥琳,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后宋文、德国马普研究所博士后Giuliana Hessler和郑州大学青年教师孟勇刚为第一篇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9级博士生贾奥琳和2018级博士生黄诗嘉、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后宋文、德国马普研究所博士后王俊丽,郑州大学青年教师孟勇刚,清华大学2018级博士生孙玥为第二篇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博士后肖裕、马守偲,德国马普研究所博士后于东力、李二通、孙欢欢、Henriette Laessle、Jan Jirschitzka,科隆大学Jan Gebauer、Ulrich Baumann,郑州大学侯姣、张甜甜、刘瑞齐及于文全教授等也参与了研究工作;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代谢组学平台刘晓蕙副研究员和许丽娜等对小分子的鉴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和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为本研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持。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德国洪堡基金会、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等经费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q3297

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q8180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溪远讲植物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